随着暑期来临,不少年轻女性希望利用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进行美容护理,提升个人形象。而在“幼态审美”风靡医美市场的当下,部分医美机构瞄准这一群体,他们鼓吹“衰老无关年龄”,以打造“幼态脸”为名诱导消费者,背后隐藏的则是标准混乱的“诊断”和深埋的消费陷阱。医美机构诱导消费者的手段可谓“别出心裁”。有媒体调查北京5家宣称擅长打造“幼态脸”的医美机构后发现,对于同一消费者,各机构的“诊断”和改造方案竟大相径庭。从“扫除疲惫感”到“打造撒娇星星眼”,再到发明“幼态辨识度”概念,各机构方案五花八门,凯发官网入口但无一不围绕“幼态脸”这一模糊标准展开。支撑这些方案的是一套精密的话术体系,它直击消费者对衰老的焦虑和对即时变美的渴望。打造“幼态脸”价格高昂,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为促成交易,销售们会营造稀缺感和紧迫感,用“限时优惠”“一分钱一分货”等话术诱导消费者选择高价材料。在利益驱动下,医美机构不惜夸大宣传、虚假营销,甚至突破法律底线。而随着“幼态审美”在医美市场风靡,部分医美机构炮制“幼态陷阱”,将年轻女性推向容貌焦虑的深渊,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亟待引起社会高度警惕。实际上,“幼态脸”概念本质是一种营销工具,它模糊了年龄界线,让各年龄段的消费者都陷入“需要改善”的焦虑之中。然而,强行套用流行模板,对骨骼已经定型的成年人进行过度填充,可能导致“馒化脸”,使表情僵硬不自然。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机构还存在非法行医问题,由此引发的医疗事故时常见诸报道。面对医美行业的乱象,治理工作亟须走向系统化与精细化。首先,要加强对医美广告的管理,明令禁止使用非医学术语、情绪化话术和模糊效果承诺,严查风险提示缺失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压实平台责任,规范社交平台上的“软广”,杜绝隐性营销。其次,要畅通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举证门槛,将营销链条上的各方均纳入责任主体,探索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最后,要加强协同监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严格核查机构资质与人员执业资格,完善项目备案、事故报告和信用惩戒体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医美不应成为制造焦虑、牟取暴利的工具。期待通过各方努力,让医美行业回归本来,守护消费者的美丽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