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资本运作的老手,一边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她们的商业对决,既是两种抗衰技术的路线之争,也是中国生物科技产业转型期的缩影。
月,国内9家券商几乎同时发表研究报告,力挺重组胶原蛋白,同时给玻尿酸贴上了“过时”的标签。华熙生物很快展开自救式回应,发表文章《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称“这些抹黑与受操控的自媒体及网络上的虚假消费者评论形成共振,严重误导了市场,破坏着一批中国企业多年建立起的全球产业优势”。
随后,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出面发文,称某专业机构检测表明,巨子生物主推的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
日,巨子生物宣称“大嘴博士”郝宇委托的检测机构已经道歉,并准备收回相关检测报告。同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发布2600余字长文,一句杀气腾腾的“汝求战,便得战”刷屏医美圈。一边是坐镇长安街SK大厦里久经沙场的赵燕,一边是盘踞在西北大学实验室里调试胶原蛋白分子模型的范代娣,两位相隔千里的女性,因为资本市场的博弈,被卷入了同一场战役。
1966年,赵燕出生在云南一户书香人家,她从小成绩优异,最终高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
1980年代末,临近毕业的赵燕已对投身生物研究领域做好详细规划,可成绩优异的她被学校希望留校任职,父母也建议她端起这份铁饭碗。赵燕虽然听从了安排,但半年后,枯燥的教学生活便令她厌倦,她毅然辞职,带着所有积蓄下海,目标直指刚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海南,立志赚取人生中的第一个“小目标”——200
万。初到海南的赵燕学生气十足,她得知海南一家濒临破产的冰箱厂要报废一批有质量问题的冰箱时,看到了背后商机。她用全部资金5000元和银行贷款收购了这批冰箱,聘请老师傅修理后转手出售。一年后,第一次做生意的她赚了
80万。有了启动资金,赵燕在海南涉足服装等产业后,又盯上了房地产。当时海南房地产因经济爆发式增长进入膨胀期,赵燕赚得盆满钵满。但她预感到泡沫风险,1993年毅然抛售海南的所有生意和地皮,带着积累来到北京。
赵燕在北京创建了华熙集团,首项投资便是长安街核心地段,随后又参与投资CBD中环世纪中心、
SK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筹备奥运期间,她更是一手打造了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并获得40年独家经营权。即便如此,赵燕仍对房地产行业前景不安,一直在寻找新产业路线年,赵燕结识了时任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的郭学平,从而了解到玻尿酸这一新型美容产品。当时玻尿酸只能从动物身上提取,价格昂贵,而郭学平团队已研究出通过发酵生产玻尿酸的专利。此后,赵燕果断投资,并带领华熙生物不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商。2019年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78.07%,公司市值一度达约
1500亿,赵燕也成了“玻尿酸女王”,并在2021年登顶山东女首富宝座。如果时间截止在2021年,赵燕的商业决策堪称完美,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随着胶原蛋白登上舞台中央,华熙生物过度依赖玻尿酸业务的隐患也开始了阵痛。
1月,范代娣出生于陕西蒲城一个赤脚医生家庭。儿时的她常在半夜被上门求医的敲门声惊醒。
1984年,范代娣考入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系。1994年,她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成为我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28岁的范代娣选择回到西北大学做科研,最初仅有
3000元安家费、5000元科研启动金和40平米的实验室。2000年,范代娣取得重大学术进展,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宣告问世。2001年,范代娣申请了中国第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相关产品在国内1000多家公立医院、
1700多家私立医院和诊所、300多个连锁药房采用,受益患者超千万人次。以类人胶原蛋白为基础,2001年,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离开象牙塔,共同创立巨子生物,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严建亚曾回忆,多亏范代娣从美国实验室捡回二手设备节省资金,最初几年公司没有收益,全靠夫妻积蓄补贴维持运营。2009
年,巨子生物创立可丽金,主打抗衰、皮肤保养和修护;2011年推出“可复美”,成为国内首款获批二类械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凭借两大产品线及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火热,自2019年起,巨子生物成为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也是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大重组胶原蛋白产能的企业之一。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登陆港交所。范代娣以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的身份出现在招股书里,其夫严建亚担任法人代表、董事长及总经理,女儿严钰博担任董秘。2024年,严建亚、范代娣夫妇以245亿元排在全国第196位,位居陕西地区富豪榜第三。
2025年,范代娣出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回归学术岗位,并表示:“我仍住在学校家属院。”技术背后的资本博弈9家券商集中发布“胶原蛋白替代玻尿酸”研报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其中
3家持有巨子生物相关金融产品。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第三方机构对巨子生物产品的检测差异,源于HPLC法与
月一篇文章中称,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款药物、成分或保健品通过群体性临床试验证明可以绝对实现延缓衰老或延长寿命,已发现的数十种有效成分间有着复杂的分工合作,需要共同发生作用。尽管科研对抗衰原理已有定论,但资本市场更热衷“单成分颠覆”叙事。也许正如某风投合伙人所言,“简单故事才方便融资”。这场商业对决的终局,恐怕也会逐渐契合范代娣早年的论文结论:“生物活性成分的竞争,最终会回归协同效应。”凯发国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