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迅猛,其代表 ADC 更是凭借精准的靶向性与优秀的疗效获得诸多企业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围绕 ADC 药物的大额交易至少发生了 26 起,累计里程碑付款超过 200 亿美元,加之此前辉瑞、艾伯维、强生等企业押注,市场总交易金额近千亿美元,赛道价值凸显。
XDC 具有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靶向运载+高效杀伤」优势,随着技术迭代,XDC 领域正朝向前所未有的纵深与横向突破,不仅在肿瘤、免疫等传统赛道持续深耕,更跨界融合至医美、皮肤护理、营养健康等新兴领域。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传统疗法常面临全身副作用与疗效局限,而 XDC 通过靶向递送,既能精准作用于病灶区域,又能降低系统性毒性,有望为皮肤疾病治疗开辟新的路径。同时 XDC 的控释特性可实现胶原蛋白再生、色素沉着改善等精准美容效果,正成为行业技术革新的新焦点。
在此浪潮下,N1 Life 率先打造全球首个专注于皮肤的 XDC 平台,创新性地采用「医药+医美」双轮驱动战略在皮肤领域进行差异化布局。医麦客旗下《峰客访谈》栏目此次特邀了N1 Life 创始人、CEO 臧晓羽博士,为大家深入解读其技术平台如何重塑 XDC 在多领域的应用边界,以及企业如何以技术创新锚定细分赛道的未来价值。
(彩蛋预告:臧晓羽博士在本次采访中还首度分享了 N1 Life 的创业故事与心路成长历程,与广大奔赴在创业路上的开拓者共勉!)
臧晓羽博士深耕药物递送技术领域十五年,积累了深厚的研发和产业转化经验,以第一作者在 PNAS, JACS, ACS NANO, JOC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是多项国际专利发明人。
与美国三院院士、斯坦福大学 Paul A.Wender 教授共同创立 N1 Life,转化源自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型药物递送技术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带领公司获得 2024 未来医疗科技引领者 · 闪耀 100、2023 年 HMS 哈佛-MIT-斯坦福未来科技创业大赛第一名、CSCO-2023 年度十大肿瘤黑科技、投资界 2023 Venture 50 新芽榜 TOP 200、2021 年全球华人创业大赛(GCEA)生物科技赛道第一名等荣誉。
峰客记者:我们了解到,N1 Life 率先打造了全球首个专注于皮肤的 XDC 平台,您为什么会选择将 XDC 技术应用于皮肤疾病和医美领域,这一结合是出于什么考量?
臧晓羽博士:将 XDC 技术应用于皮肤疾病和医美领域主要是出于对我们技术平台的特性的考虑,我们从创业起就构建了以多肽设计等为核心的平台,涉及肿瘤、眼科、皮肤等多个应用方向。但不同领域对技术的需求与最终商业转化的难易程度有所差异,我们需要全面分析。
我们发现皮肤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皮肤类疾病虽看上去不像肿瘤等疾病那般威胁生命,但其发病率极高,波及范围广,治疗周期非常漫长,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皮肤类疾病的手段比较有限,大量依赖激素或全身性给药,副作用大且缺乏针对性。
另外,皮肤组织和细胞也会发生癌变,如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等。因此,这一领域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并且我们的技术平台能够快速在这一方向进行验证,有助于加速技术转化。
峰客记者:您可以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N1 Life 打造的这个针对皮肤的平台机制和优势吗?
臧晓羽博士:基于我们从斯坦福大学多年积累的多肽设计经验,我们自主研发了多肽皮肤递送平台,并开发了针对皮肤的 PDC(多肽偶联)技术,其核心技术在于独特的多肽序列。 在皮肤的酸性环境下,多肽成α螺旋构象,通过电荷配位及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使螺旋多肽紧密结合角质层的磷脂屏障,并完成无损伤的渗透。加之独特的连接和保护技术,能够使得携带的活性分子到达指定皮层,并实现可控释放,更安全高效地实现透皮吸收。
这一PDC 平台不仅具有高效渗透与精准靶向的优势,还具有适用广泛、开发周期短、研发成本低的优势。
PDC 技术能够跟小分子药物、多肽分子、RNA 等物质结合,并根据所递送物质的不同生物机制,灵活设计代谢方式和速度,这也使得它不仅可以用于皮肤病药物的开发,也可以用于护肤品的开发。
不同于常见的侵入式或敷贴式的给药方式,PDC 平台改善了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溶解度,良好的水溶性使其可以直接在分子层面与皮肤的屏障进行结合吸收,这将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可及性与依从性。
从工艺角度来看,N1 Life 基于多肽的递送技术具备工艺简约、重复性好的特点。与传统药物开发模式相比,N1 Life 的平台可以大幅缩短新药研发时间,将筛选阶段的成本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5 ~ 1/10。
峰客记者:N1 Life 目前基于 PDC 递送平台,在医药和医美领域分别布局了哪些研发管线?未来的推进计划是怎样的?
在医药方向,目前的主推管线之一是针对雄性激素源性脱发。这其实是目前市场比较成熟的一个方向,但市场仍未饱和,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在开发创新产品的同时,致力于将传统口服药物改为外用剂型,优化现有外用药物的给药方式和吸收效率,提升皮肤渗透效率,加快药物起效速率。我们计划将在明年年初申报 IND。
另一条管线是针对基底细胞癌的外用疗法,该项目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合作开发。这一癌种实际上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或针对早期患者的外用化疗。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皮肤中心带头人合作,我们正在通过新型的给药方式,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法和维持疗法,未来这个项目将主要瞄准欧美澳海外市场。
在医美方向,我们完成了丰富的技术验证和并储备了大量功效实验成果,涵盖抗衰、去皱、修复皮肤屏障、美白等多种功效原料。目前已与国外多家化妆品原料和品牌公司建立合作。未来也将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与品牌方和原料商深度合作,从原料销售,到独家定制服务,再到合作开发产品,我们将加速把多肽递送技术融入国货护肤产品中。
整体而言,医药管线以自主研发推进,医美原料则侧重与行业伙伴协同开发,充分发挥技术平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
峰客记者:医药 + 医美的双管齐下,似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自造血」循环,这是公司创立之初就设计好的商业模式吗?
臧晓羽博士:实际上是我们在技术迭代和应用探索过程中确定的方向。我们的递送技术平台可以在皮肤、眼科、肿瘤、CNS 等多个疾病领域实现应用,但是皮肤是综合考虑后“投资回报比”预计最高的领域。我们在进行「医药+医美」双轮驱动战略布局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公司的长效发展。从医药研发的角度来看,我们属于平台型企业,并不依赖于单一的管线,同时能够凭借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更早实现商业化。
此外,在医美和大健康领域,我们将技术应用于化妆品原料开发,通过与国际原料公司及品牌合作,为其提供技术升级和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商业化路径短、资金回笼快。
与医药领域高投入、高风险、长回报周期的特点不同,医美和消费医疗领域可以实现快速变现,其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反哺医药研发,支持长期项目的推进。这种双轮驱动的战略布局,既能保障公司在短期内的生存与发展,又能为长期技术创新和医药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峰客记者:我们了解到 N1 Life 自主研发的 PDC 递送平台是基于您在斯坦福大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积累,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创立 N1 Life 的故事吗?
首先,斯坦福大学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每个学生甚至社区成员都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创业课程、讲座以及各种支持资源,所以无形中在我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
相比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我所在的医药化学专业创业难度要大得多。这个行业研发周期长,需要大量技术投入,产品门槛也非常高。但幸运的是,我的导师 Paul A. Wender 教授给我提供了莫大的支持。他的研究理念是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对临床有帮助的产品或技术,所以从每个科研项目的立项之初,我们便不局限于基础科研,而是瞄准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技术去解决问题,并积极与医学院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药物研发的流程,也真切感受到如果我们的技术成功转化,将会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病救人」的使命感,让创业的种子在我心中愈发强烈地萌发。同时,在斯坦福,大家十分崇尚「BE BOLD」的精神,这也不断激励着我们,只要敢于尝试、勇于行动,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坦率地说,我与导师对于这个领域的热爱以及对创业的愿景高度契合,我们都在竭尽全力试图把技术落地。然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把学术界的技术直接交给公司进行转化,将面临着多种巨大的困难,例如对技术理解不到位、对于应用方向的选择太局限等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有「额外一公里」的路程,把技术再做多一点优化、多一点落地探索,或者描绘出更清晰的产品构图。于是,作为衔接学术与工业界的桥梁,N1 Life 应运而生了。
臧晓羽博士:首先从个人来说,在创业初期面临的挑战是比较多的。在学校做研究时,虽然任务繁重复杂,极具挑战,但也算得心应手,但创业之后进入真正的商业社会,现实性更强,不再只是实验室阶段的讨论,而是要将天马行空的想法切实落地,落地到实验室以外。尤其在公司创办初期,资金、团队、商务谈判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亲力亲为,在我还几乎毫无公司运营和管理经验的时候,要快速实现角色转换极具挑战。
另外,在技术方面,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界应用也存在巨大差距,需要进行大量优化才能更好地应用。
所有未曾经历过的,都需要自己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创业后,就要当「开路者」,要整合各类资源并充分利用,将各方资源和支持协调起来服务于技术研究与转化,这与在学校或大公司做研究截然不同,是全新的挑战。
峰客记者:从创业到现在已有六年,有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让您感觉开始适应并能更好地应对新的角色?
臧晓羽博士:我认为独立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并打造自己的研发体系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创业早期,我们借助斯坦福和加州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孵化器的支持开展转化工作,实验室也设立在孵化器内。 但随着公司的成长,我们团队扩大,所需要的空间也变大,并且有了部分的分工。这时,前期积累的管理技能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管理事务增凯发官网入口多,团队分工也更明确,公司运营开始走上正轨。
2022年,N1 Life 落地中国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那时候我意识到,中美创业环境存在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差异。比如美国的第三服务体系相对成熟,公司除了技术的核心部分,其他基本都可以借助第三方服务来满足,像财务、法务这类,但中国企业倾向于搭建自己团队。同时面对国内的新团队,也需要在管理风格上做出一些调整,这些经历共同让我在角色适应和能力提升上不断成长。